2025 年,ACC发布了两份关键文件:一份是《2025 Concise Clinical Guidance: An ACC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edical Weight Management for Optimization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另一份是《2025 ACC Scientific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
这两份文件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肥胖=心血管风险因素”:肥胖不仅仅是代谢/内分泌问题,更直接关联到心衰、冠心病、卒中等。
治疗思路发生转变:此前常见做法是“先生活方式(运动+膳食),失败后才考虑药物/手术”。2025版ACC指南提出:不必先“试失败”再用药。“患者不必先尝试生活方式失败后才启动药物”。
强调新型药物的重要性:包括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曲格列汀-甲-双受体激动剂(tirzepatide)等,在减重及心血管风险改善方面的证据正在快速积累。
呼吁心血管专业加入减重治疗阵列:ACC明确指出,“体重管理应被心血管医师团体接纳”因其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直接相关。
简言之:ACC2025年的指南从“肥胖只是代谢问题”升级为“肥胖就是心血管风险、需主动干预”的视角,治疗路径也从“生活方式失败后才考虑药物”到“适格人群可早期就药物+生活方式并行”。
司美格鲁肽为何进入心血管视野?
围绕司美格鲁肽,这里整理几个关键进展,以便在“新的实践倾向”语境下理解:多项大型试验显示,semaglutide不仅能减体重,还可改善心血管结局。
例如:在SELECT试验中,2.4mg剂量在有既往心血管病、无糖尿病的超重/肥胖人群中,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负担。
始终强调:肥胖治疗不能仅靠药,而是“药物+营养/生活方式干预”的组合,ACC 指引也强调这一点。
在新指南中,semaglutide被明确提及为“抗肥胖药物(anti-obesity medication, AOM)”之一,并被推荐在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肥重/肥胖的心衰患者中考虑。
因此,司美格鲁肽从“糖尿病治疗药物”逐渐向“心血管风险管理/肥胖管理”延伸,在临床实践中其角色正在发生变化。
指南如何推荐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适用人群的识别
指南指出,肥胖(尤其伴有心血管病、心衰、代谢病)应被视为主动管理对象。
对于体重管理药物(如semaglutide/tirzepatide),“适合人群”可通过BMI、超重程度、心血管风险情况、已有代谢/心血管病史来判断。
值得注意:指南强调不仅看BMI,还可用腰围、腰臀比、体成分等方式评估“超重/肥胖”状态。
治疗路径建议
指南明确:不必先强制“生活方式失败”再用药。即若尚未尝试或效果欠佳,符合条件者可较早考虑药物干预。
同时,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膳食、运动、行为支持)仍然基础,药物为“加速器/强化器”,二者并行最优。
治疗应为个体化、团队协作:肿瘤、代谢、心血管、营养、运动等多学科协作推荐。
药物选择与监测
在药物选择方面,semaglutide与tirzepatide被提为目前证据最强、效益最高的选项。
使用这类药物时,应注意:胃肠道副反应、营养缺乏(减重过快导致肌肉/骨质损失)、长期依从性问题、成本与可及性等。
需定期监测体重、心血管指标、代谢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营养状态、骨肌情况;同时评估药物副作用与依从性。
实践中应警惕的现实问题
药物可及性与报销政策仍是大障碍。ACC指南特别提及需提升公平可及性。
减重大于5%有益,但长期维持仍具挑战。设置现实目标、强化行为干预、团队支持系统是关键。
对中国医药市场的启示
虽然ACC指南是美国背景,但其“肥胖=心血管风险”“现代减重药早期使用”的理念具有全球通用性。这意味着国内在“Ⅱ型糖尿病”、 “肥胖伴代谢异常”、 “肥胖伴心血管病”人群中,医生/医药企业可以更早、更主动地考虑减重治疗路径。
对于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或临床适应证扩展:其不仅仅是“降糖”工具,更可能作为“减重+心血管风险管理”工具,企业可在此维度做市场策略、教育推广、患者管理路径设计。
医药研发/上市策略方面:关注本地化人群(如中国人体型、代谢特征、心血管病背景)、健康经济学(成本、可及性)、联合治疗路径(药物+生活方式)将更具优势。
市场准入与报销机制在中国尤为关键。参考美国ACC指南提及“可及性/报销”为一大挑战,国内亦应提早布局政策沟通、适应证申请、真实世界证据收集。
结 语
2025 年,ACC指南为“肥胖管理”打开了新的视角: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从生活方式失败后的“备选”治疗转向“合适人群可早期使用”现代药物。司美格鲁肽正处在这一转折点上——不仅在代谢/糖尿病领域,其在减重、心血管风险降低中的潜力也被指南认可。对于国内医药公司、临床专家及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减重+心血管保护”这一新范式下,抓住变革浪潮、设计适配本土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