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新闻
"我不是药神"背后的深思:印度仿制药企业崛起的经验与教训(中)
发表于:2019-04-08 浏览:3001

文章转自:澜亭序


印度仿制药企业崛起的经验与教训(中)


(本文约3000字,共5幅图表,预计阅读时间6至10分钟)


第三部分:澜亭思考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借用一位行业老兵的话:中国制药工业目前的局面90%是郑XY时代所确立。虽然我们不一定认同这一论断,但这一观点多多少少反映出中国制药工业带着问题发展起来的事实。然而,中国的制药企业们没能在国际大舞台上超越印度同行,却也不全是制药行业之锅。我们通过对近600家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深入调研,以及金融行业、产业人才等领域的纵向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我们认为,人才、产业、行业、政策是这三十年来拉开中印药企差距的四大主要因素。


人才因素


引用澜亭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知名生物创新药专家的话:或许是因为印度人来自市场经济国家,而我们出来的时候国内是计划经济,大家的创业、经商意识与印度人就有先天差距。我们这些年来在美国制药企业较为集中的几个地区都会常来常往,观察到的现状也是八九不离十。不少印度制药科学家,其专业水平远低于华裔同行,但却敢于放弃稳定收入,甚至抵押住房,all in创业。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很多跨国制药企业的高管甚至CEO都有印度裔(如表1),操一口印度英文的同行们颇为多见;但VP或以上,就极少见到华人。这些印度高管中几乎全部都拥有MBA学位;反观他们的华人同行,同时拥有PhD和MBA的科学家却少之又少。“研而可则商”可谓是印度裔医药科学家在美国的普遍发展路线,华裔科学家则多为“研而优则一研到底”。印度裔科学家更愿意创业,更愿意承担风险的特质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20190408540048.png

(数据来源:PharmaExec及各公司官网及公告)


近年来国内PD-1及PDL-1发展火热,我们曾通过同样是澜亭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著名临床肿瘤学专家接触过一家国内一线PD-1/PDL-1研发药企。觥筹交错间,我向对方首席科学家提了一个问题:“已经投资的机构,有要求您个人签署业绩保障承诺吗?”没想到这位海归竟坦然回答:“这种协议我是不会签的,他们都是与叫我回来的老板签。我老婆跟我讲,你想回国去试试就尽快去试试,不行就早点回来上班。”饭后我们只得迅速将这个项目排除出待投标的清单。如果说印度科学家技术水平远不如华人同行,那比较企业家精神,华人科学家又与印度同行相去甚远。


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80一代华裔科学家的崛起,越来越多年轻而优秀的华裔科学家加入了创业大军。相信数年后,他们能为中国制药行业旧貌换新颜注入强劲的动力。


产业因素


如果说人才因素是个人的奋斗,那产业因素则可以说是历史的背景了。首先,由于中国这一市场足够大,而且过去数十年间一直未建立起系统性的监管制度,中国的制药企业在2015年前,基本处于蒙眼狂奔状态。如果把2015年至今比作短暂的文艺复兴,那将2015年之前归类为中国制药行业漫长的中世纪也不为过。监管机构在初期因为贪腐等原因乱弹琴,后期又因为审批收紧不弹琴,导致仿制药没做好,创新药没得做,国际化更是少数企业才能初窥门径。但同样是这一时期,受印度国内政策扶持,接过跨国药企精神及物质衣钵的印度本土药企们奋发图强,在国内站稳脚跟后迅速出击,在欧洲、美国等高端国际制药市场形成了卓著的影响力。


20190408918470.jpg

(数据来源:PharmaBiz)


毕局长上任后中国加入ICH、推行仿制药再评价等政策,中国药企知耻而后勇,通过研发获得的ANDA数量取得了长足进步,相比2000-2014年期间获批ANDA数量不及印度药企的6%(如图1),目前这一比例已经提升至11%(如图2)。尽管差距仍然巨大,但中国药企短短三年内,在FDA放水加速批准ANDA的情况下(印度药企2017年通过研发取得的ANDA数量为314款),取得的进展仍可圈可点。


20190408249971.png

(数据来源:PharmaBiz)


对比研发,中国企业同期利用收购、并购等形式则直接收获了256个ANDA,体现出并购在帮助企业充实产品、丰富管线上的独特优势(如图3)。中国药企自2016年才开始有规模地实施海外收、并购,但此途径所获得的ANDA数量现已大幅超过经年累月以研发获批的ANDA数量,足以说明前文所述“国际并购”对充实制药企业品种的战略意义。


20190408444303.png

(数据来源:FDA官网及Newport)


前文说到中印药企在对外投资时的思路差异,印度药企是眼里有两位美女,一位是祖国,一位是海外。而中国药企眼里也是两位美女,一位是祖国,另一位还是祖国。今年6月澜亭在美国考察新项目时与同时担任复星医药顾问的美籍专家例行会议,期间谈到一个看似简单但却引人深思的话题:为什么印度药企会在美国着力发展而中国药企却一门心思想着拿技术回国发展?专家的回答是:很简单,因为印度国内对高端技术的消费能力低,而中国市场却足够大。没错,家门口就是全球最大市场,中国药企哪有什么动力去大洋彼岸与洋人一争高下呢?类似的话,300年前爱盖章的十全老人也曾说过:“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说话间才过去40余年,鸦片战争便撕开了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中国制药企业目前更倾向于引进产品或技术以应对国内市场的逻辑其实也不难理解:由于国内销售环境复杂,需要有高品质产品来稳定销售团队,保障销售业绩。对于已上市的医药企业而言,能否保障销售业绩及经营利润的稳步提升更是重中之重。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制药行业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既要有短期策略,又要有长期战略。引进产品、技术可以满足短期策略,但在长期却难当重任。放眼国际制药企业,无不通过大规模并购来完成长期战略布局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诉求。如何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实现短期业绩与长期增长的平衡,无疑是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行业因素


中国制药企业国际化没跟上,不只是医药行业的责任,更是因为整体产业链与国际存在脱节。举例而言,我们与近30家已上市的中国制药企业沟通时发现,董事长们对于国际化其实早已着手打算,甚至不少已经尝试迈出过第一步,奈何最终都不了了之,有一种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无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国际化运营能力”。深入了解后,我们认为这一核心原因可分成两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是真病:无海外经验与成功的海外并购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是鸡与蛋的悖论。我们认为,缺乏国际化运营能力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问题。纵观国际大型并购,均有专业投行、PE机构及咨询机构参与其中,而我国能配合医药企业出海并购的三方机构寥寥无几。以金融行业为例,国内医药投资机构在近年来兴起,主要集中于VC阶段,能配合制药企业海外并购的PE机构除了国家队,大约还剩下两三家,屈指可数。第二部分是心病:担心海外企业收购后无法控制。从数据上来看,收购后给予当前管理团队足够信任和支持的项目都活的很好(例如吉利与沃尔沃),收购后马上派驻董高监的项目都成了烈士(例子太多恕不枚举)。相比之下,印度的药企除了本身传承自国际药企懂得西方的操作方式,更有国际化的投行、咨询、PE机构配合,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一路打怪升级不亦乐乎。


完成一例成功的国际医药并购,需要的不仅是一家有国际视野的制药企业,更需要有专业的金融机构配合。这样的机构需是医药行业专家与金融行业专业人士的有机高效结合。能完成药企与这类机构紧密结合的成熟平台目前国内可能仅有复星集团等寥寥数家。


政策因素


制药行业是强监管行业,因此监管部门的政策其实可以很大程度上左右整体产业发展方向。关于政策因素,我们不多做评论,仅列列举自中印两国建国以来重要医药政策作为对比。



下期预告


从人才、产业、行业、政策四大因素出发分析印度制药企业发展经验是宏观的,微观上中印两国制药企业存在各类差别。在知晓两国药企微观差异的同时如何借助仿制药金三角模型生发出符合本国药企特点的发展策略,同时又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这一所有制药企业核心内力的提升,乃至借助投资、并购等资本手段真正再上一层楼,我们将在印度仿制药企业崛起的经验与教训(下)为您一一展开。


微信图片_20190402113301.jpg



电话:15810509002 / 010-6510466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二区9-7
邮箱:skye.zhang@bmprd.com
公众号
铭研医药
微信客服
canbigou
Copyright©2020 Beijing Memorial Pharmaceutical R&D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1080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