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发生了不少大事。
方舱正式“歇业”,饭馆重新开张,国内新冠疫情趋于平稳,3月29日本土新增病例仅为1人。
但与国内大好形势相对的,是国外濒临失控的现状。随着多国开展大面积病毒筛查,全球确诊病例数持续增长,已突破71万。毫无疑问,这场病毒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各国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将它战胜!
今年1月,国外合作伙伴曾协助铭研医药将包括2.48万个3M N95口罩在内的大量医疗物资进口到国内,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详见:《美国N95口罩有多难采购,我们也是试过才知道》)。这一次,铭研医药伸出援手,向印度、美国、日本、英国和拉脱维亚等5个国家提供援助物资。
我们希望能漂洋过海抵达世界各地的,不只是箱内保卫健康的医疗物资,还有箱外传递温度的殷殷寄语——
帝释倾心崇三塔,为怜舍眼满千生。
出自唐玄奘仅存于世的五首诗作之一——《题西天舍眼塔》。舍眼:即睁眼。千生:即生生世世。这句话大意是说神明(佛祖)尽心保护舍眼塔,为了普度众生,生生世世都睁着眼睛。
这首诗为玄奘游历古健驮逻国(靠近今印度旁遮普等地)时所作。彼时,取经的路程已经走完三分之二,玄奘站在纪念释迦牟尼的舍眼塔前,被佛祖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思想激励,终于顺利完成取经大业,将佛法发扬光大,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取经路线图(公元629年——646年)
在寄语的英文部分,我们引用了圣雄甘地的名言:
In a gentle way, you can shake the world.
“用温柔的方式,也可以震撼这个世界。”
19世纪初,当印度为了摆脱殖民统治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与敌人玉石俱焚时,民族领袖甘地找到了一种在牺牲最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护祖国权益的方法。他号召人民进行绝食、祈祷、和平示威,用“非暴力不合作”的和平方式带领全印度民族反抗压迫。
甘地带头纺纱制衣,拒绝洋布
他本人也为此做出了极大牺牲,一生绝食十余次,三次被捕入狱,甚至在最后被暴徒刺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甘地用这种“温柔的方式”,换来了印度的和平独立。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印度国父”,以纪念他所作的贡献。
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印度。唐玄莊与甘地都秉承着奉献、慈悲、行善、感化等佛教思想,“修成正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诗作——《答姚怤见寄》,意为“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各不相同,白天和黑夜各有各的好处”,引申意为“优秀的人各有特点”、“君子和而不同”。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发表演讲时,曾用这句诗比喻中美关系。他认为,“‘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
中国理解两国间存在不同,也接受这种不同存在。
选择这句寄语,除了想表达诗中蕴含的深义之外,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北京和华盛顿的时差(夏令时)正好是12个小时。我们的黑夜是他们的白天;当我们沐浴阳光时,他们看到的是月亮。
虽然日月不同,昼夜有别,但在更多双方都认同的事情上,这些差异并不构成阻碍。
正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那样:
无论你身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无论你是在黑夜还是白天,无论你的皮肤是什么颜色,无论你说着何种语言,
Do the right thing, any time is a good time.
“做正确的事情,任何时候都是好时候。”
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说起这句话,不得不提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在援助湖北的医疗物资上所写的8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最近在网上流传甚广,成为了中日友谊的象征。
这八个字出自日本皇族长屋王所作的《绣袈裟衣缘》。那时佛教刚刚从朝鲜传到日本,受到日本百姓和政府的欢迎。但当时的日本“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唐玄宗时期,一心向佛的长屋亲王命人制作千件袈裟,让遣唐使带到大唐,送给大唐的高僧们,希望招募他们来日本传法。
而那些袈裟上,都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偈语。鉴真和尚也正是因为这四句偈语,认为日本是“有缘之国”,决意接受日本遣唐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但是,由于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遣唐使也有不少丧生于大海。有僧人认为“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渺漫,百无一至”,而鉴真却说出了这句流传至今的名言: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自此,他五次东渡都失败了,期间经历了背叛、诬陷、阻截、禁令、台风、触礁、酷暑、疾病……但种种磨难都未能让他放弃,终于在第六次成功抵达日本。此时距离鉴真第一次东渡已经过去了12年,他已双目失明,66岁高龄。
鉴真及其弟子的东渡,不仅带去了佛法以及大量经书,完善了日本的宗教制度,还把当时的盛唐文化传播到日本,大大促进了日本文学、建筑、雕塑、饮食、医药、酿造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鉴真虽目不能视,却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盏明灯”。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为是法事,何惜生命?”两句话,也成为了中日友谊的见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度概括了“友谊深厚,江山难阻”的豪情。这首诗作为送别诗词的代表之作,不但在我国流传千古,在国际上也是声名远扬。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在欢迎晚宴的致辞中,她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比喻中英关系。她认为,地理位置不是影响中英友谊的决定性因素,“英国和中国的友谊有益于我们两国也有益于世界。今天晚上我很自豪地站在这里,撰写我们历史友谊的新篇章。”
因此,我们决定跟随撒切尔夫人,把这句形容中英友谊的诗句送给英国朋友。但怎么翻译,能让他们看懂呢?有没有那样一句在英国同样脍炙人口、同样形容友谊的诗歌?也许就是这句——
For auld lang syne(为了逝去已久的日子)
这是一句苏格兰语,出自苏格兰民谣《Auld Lang Syne》,由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当地父老口传整理而成,内容是歌唱真挚持久的友谊。这首歌被谱上乐曲后,成为了一首世界名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唱至今。在我国,它的名字叫《友谊地久天长》。
Laid mums tur laimē diet, Mūs' Latvijā!
这是一句拉脱维亚语,出自《上帝保佑拉脱维亚》的最后两句,由卡尔利斯·包马尼斯于1873年所写,后被定为拉脱维亚国歌。曾经,歌词中所有的“拉脱维亚”字眼都被替换成了“波罗的海”,这与拉脱维亚多灾多难的历史有关。
从13世纪开始,拉脱维亚便不断遭受侵占,波兰、瑞典、沙俄、德国、苏联都曾占领过该国。但拉脱维亚人民种性坚韧,几百年的同化方针,没有让他们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列强的铁蹄蹂躏,也从未让他们放弃抵抗侵略、争取独立的斗争。
即使每一寸国土都被攻陷,“拉脱维亚”一词成为禁语,仍有义士在街头高唱国歌,不畏压迫,视死如归。
尽管为了避免被禁,这首《上帝保佑拉脱维亚》曾被改得面目全非,但它自写就的那一天开始,就肩负着陪伴拉脱维亚人民走过黑暗,引导他们夺回自由之光的历史重任。
终于,在1991年,拉脱维亚恢复独立。三十年后,这个曾经山河破碎的小国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让人不由得感叹,“拉脱维亚的微笑”,得来不易。
我们选择用拉脱维亚的国歌作为寄语,因为:无需多言,拉脱维亚人民生来志坚。
后记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次收到援助物资的大部分都是尽心帮助过铭研医药的国际医药供应商朋友,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参与了铭研医药在疫情之初的那次抗疫物资采购。我们对他们的帮助铭记于心!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愿疫情早日结束,愿我们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之树长青。
声明:药研江湖对所有公众号产生内容保持严谨、中立的态度。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遇到内容有误,请与我们联系进行讨论和修改。(010-6510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