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气相色谱仪时,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个词叫做“溶剂效应”,很多同学不知道它的含义,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解释解释。
待测样品溶解在溶剂中成为溶液,被进样针注射到进样口里进行汽化。
有时候进样口里面样品溶液汽化后的体积,相对于柱内载气流量,显得太大太大,不可能瞬间进入色谱柱。
而汽化后的体积中溶剂是最大的组成部分,这就会造成溶剂峰很宽并伴有严重拖尾,还盖掉了较早流出的组分,这一现象被称为溶剂效应。
在不分流模式下,溶剂效应的影响尤为明显。
为了改善这些情况,防止低沸点的组分很难被检测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将柱温箱程序升温的初始温度设置为低于溶剂沸点以下20度左右来解决。
因为柱温箱的初始温度设置得较低,样品和溶剂会在柱头冷凝,样品溶液重新聚焦;
接下来,程序升温开始,把冷凝后的待测物逐步汽化,溶剂和各个组分开始逐一进入色谱柱并依次出峰。
我们以跑步为例,把小人看做是溶剂,如果从天而降二十个人到不同位置一起跑步。
那么到达终点时大家会分散的较开,也就是溶剂拖尾严重。
但如果在中间某个位置先集合一下再一起出发。
那么到达终点时就不会分散得那么开了。
这个聚焦的效果,把很宽的溶剂峰变窄变高避免覆盖后面紧随的样品峰,改善进样口部分的溶剂效应。
除了柱头聚焦,还可以考虑减少进样量和增大分流比等办法来减少溶剂峰对样品峰的影响。
好了,关于气相色谱的溶剂效应,你理解了吗?
谢谢大家的观看,我们下次见!
授权转载自色谱学堂。